2021保险行业大事件盘点

  新闻资讯     |      2024-05-24 18:40

  2021保险行业大事件盘点2021年,转瞬就来到了最后一天,这一年全国发生了很多新闻事件、话题热点,疫情也对大环境、经济环境造成持续性的影响。保险金融行业内部,也出台了不少政策,对行业带来很多影响:重疾新规、不保证续保、惠民保、互联网新规等政策和行业变化,关系着每一位消费者和从业人员。在这个年末,大鱼和大家一起来聊聊2021年保险行业的热门话题。

  重疾险“新规”在 2020年11月5日正式发布,2007版旧规则定义的重疾险会在 2021年1月31日停售。这一消息对整个保险行业掀起了巨大的反响,于是出现了今年1月份全国销售重疾险的空前盛世。大鱼也同步跟进和进行了相关的政策解读:

  虽然说新规针对疾病的定义所有更新,也更加明确,无论是购买新规重疾,还是旧规重疾,都各有利弊,但各家保险公司推出的择优理赔,以及对新规重疾将会涨价的预判,让原本一月份的“年金开门红”彻底变成了“重疾险开门红”。

  但重疾新规仅用了3个月时间,特别是临近停售的那两周,提前消耗了几乎2021年全年的保险需求用户,这也使得整个2021年的保险行业数据,变得十分“有特色”。2月1日,新规重疾上架,确实涨价不少,加上提前的消耗,后面两个季度全行业都十分惨淡,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下半年。

  今年1月,美团互助宣布关停;3月,轻松互助关停;7月新浪互助关停。而老大哥相互宝自2018年成立以来,由于有支付宝的背书,不到一年时间用户就迅速积累达到了1个亿。但今年的分摊人数也开始大幅度下滑,最终也于今年12月宣布,将于2022年1月28日关停,引发了全民关注。

  虽然互助形式的出现乐竟,为数十亿的用户提供了保险的教育,让大家认识到保险的基本原理,同时也真的帮助到了很多的病患。但互助计划和保险本质的区别是,不受监管管控和法律的保护;同时考虑到随着互助费用的提升,健康群体会选择离开,而非健康群体会留下,这只会是不断的恶性循环,互助计划的关停是必然的结果,只是时间的问题。

  十四五规划以及后续不断的新闻播报、政策宣导、行业解读,延迟退休、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建立、大力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等等和退休相关的话题,一直延续全年。其实不止是今年,这个话题将延续未来很多年,都会是全民关注和讨论的话题。

  常规的养老金制度,一直分为三大支柱,国家主导的社保基本养老保险、单位企业主导的企业年金、个人主导的商业养老保险,但单靠社保,只能解决基本的生活问题,想要和退休前保持同一生活水平是远远不够的。

  很多人说,社保亏空了,当我们退休时,就没有钱可领了,但其实这是过于消极的说法,要知道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这些年的投资能力可一点都不弱。2020年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收益率是10.95%,较2019年的9.03%还有所增长。

  但为何还要大力发展第三支柱,是基于我国人口众多,要维持这个人口数量的全民养老可实属不易,只能保证基本生活部分。企业年金的第二支柱发展缓慢,普及困难且把控度不高,而第三支柱的个人储蓄型养老,更容易推行。随着社保相关新闻的发布、最近几年退休的群体发现退休金真的不太多、人口老龄化、结婚晚生育率降低等等综合因素的影响,这届年轻人都已经开始重视起养老规划。

  百万医疗险,因其保费便宜,作为刚需保险类产品,这些年早已风靡市场,但从业人员甚至一些保险公司的内部培训,都表示自家的产品可以“终身续保”。以此作为卖点,进行了不少的虚假销售。事实上,到目前为止也没有这样的百万医疗险存在,这不符合精算逻辑和医疗通胀等不可控的常识。

  2021年1月11日银保监下发了《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规范短期健康保险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要求不符合要求的,需要在5月1日停止销售。这一举措无疑是为了规范市场,禁止虚假宣传,让条款的表述更加清晰明确乐竟

  各城市的惠民保在今年更火热了,不止是省会城市,很多二城市也联合当地的保险公司推出了专属的惠民保,成为了当下最火热的现象级产品。惠民保的出现,从政府和监管来说,可以进一步大规模普及补偿型医疗险,缓解医保压力,是好事;但对保险从业者来说,加上上面提到的“禁止终身续保”的规范通知后,百万医疗险的推荐似乎开始变得困难起来。

  但各地的惠民保保障范围还是有所差异,有的城市涵盖了自费药,有的没有;还有的城市惠民保因为保费过于便宜,虽然普及率高,但能够使用的仅限重大疾病花费很高的情况,对于几万甚至小十万的花费依旧不能覆盖;同时惠民保还处于试水阶段,赔付率、合作方式、各方利益等多方博弈,导致可持续性尚未可知,所以如果是希望保障全面,那商业医疗险和惠民保并不冲突。

  今年9月,北京银保监局发布《关于规范人身险销售人员自保件和互保件管理的通知》,强化保险机构自保互保业务管理,构建销售人员“灰名单”制度。《通知》明确从严监管导向,一是要求保险机构不得允许自保件和互保件参与任何形式的业绩考核和业务竞赛;二是要求保险机构不得以购买保险产品作为销售人员入司、转正或晋级的条件。

  这一政策的发布,也预示着保险从业人员将加速流失,特别是自保件情况严重的主体保险公司。今年全国从业人员的数量从900万+下滑到700万+,我们预计明年还会继续下降。管理自保件行为,只是导致人员下滑的其中一个因素,还不是主要因素,但也可以肃清行业风气,减少行业人员流动性,提升行业口碑,为行业高质量的增值打好基础。

  和养老保险一样,医保的任何变动都关系着每一位老百姓,牵动民生的问题,每一个小事件的背后都是大努力,建立完善的门诊统筹、扩宽个人账户使用范围、药品集采让更多的自费药进入医保范围、做到全国范围内异地就医电子化全覆盖等等,都是医保的进步。针对纳入医保范围的药品比例,我们也需要为其正名,没有必要为了销售商业保险拉低医保,本身就是互补的关系。

  因为两个费用昂贵的药品和治疗方式,让大部分老百姓知道了昂贵药品的存在,一个是罕见病脊髓性肌萎缩症SMA,一个是复发性和难治性癌症的CAR-T疗法,当然高花费的疾病不只是以上,只是今年特别的有代表性。虽然CAR-T疗法最终没有能进入医保谈判,但相信大家还记得治疗SMA的“诺西那生钠注射液”,那场令人动容的谈判。

  今年10月22日,银保监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保险机构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这也导致了最近几天的产品下架潮,最受影响的当属增额寿、年金、重疾三个类别,当然也希望大家可以按需理性购买乐竟。下架后,明年1月重新备案的产品,依旧会上线,只是部分保司暂停了业务。互联网新规和今年其他出台的政策一样,都是为了肃清行业,规范互联网渠道,对新规的解读,和对未来的预期,可戳往期解读。

  除了以上的内容外,今年还发生了好多事儿,比如针对年金万能账户的监管征求意见稿:忽悠最多的险种,迎来大监管;恒大暴雷对恒大人寿的影响:不吹不黑,买的恒大人寿保险有哪些影响?;新冠疫情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新冠隔离险”值得买吗?这些条款要看清!;自然灾害频发,保险的作用:面对洪灾等自然灾害,保险能做什么?

  今年经济大环境同样波及到了保险行业,经济环境不好,老百姓购买保险的热情也明显下降,一个是整体收入水平下降,赚钱的渠道和机会减少,消费的意愿必然降低;一个是惠民保转移了很多注意力,认为惠民保可以代替常规的医疗险。

  而这也导致了今年的保险行业的增速放缓甚至不少保司出现了负增长,一个是从业人员数量的饱和而产生的大幅度脱落;一个是自保件、互保件受到监管,想要拿奖金保编制变得更难;传统的拉人头的招募模式,也不再那么好用。年末各地统计的各行业从业人员的平均薪酬,也可以看出保险是整个金融行业收入最低的,没有有责底薪这个事情,首先就是非常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但也只能吐吐槽。互联网新规后,又将会有大批擅长做互联网营销的从业人员受到影响。

  《人身保险销售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也提到,未来保险机构应当将手续费和佣金的支付嵌入业务品质管理流程,同时调节手续费及首期佣金水平、持续佣金水平和支付期限,从而提升销售规范和服务的长期性。也就是说,想来这个行业赚快钱的,就别来掺和了。

  所以,未来的保险从业者数量,会进一步下降,可以说是必然。但好的是,对专业性的要求,也进一步增加,这很利好具备专业能力的从业者。如果只会销售百万医疗和重疾险,或者只靠人情销售,也许真的会很难。跳出这个圈子,中端医疗、高度医疗能够更好的解决就医问题;养老的需求使得养老金和增额寿的关注度增加,而明年监管大概率出手的点就是储蓄类保险了,增额寿的减保受限、预定利率下调、监管万能账户;同时老年护理险还处于发展萌芽阶段......

  2022年,变化很大,但危机和机遇并存,保险行业如何发展,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和我们聊聊!